1999年的10月,我去了一次十渡。
十几岁还没去过十渡,我同学小声嘟囔着。
就那年暑假,一个人跟了个团,开始了2日游十渡。
旅行社很小,导游自己就是旅行社的经理,很热情。
面包车车厢有点小,连过道都挤满了人。我坐在大排,车子一路颠簸。手里的塑料袋一直端着——晕车药借给了临座的MM。
北方的深秋,树和山给人更加萧瑟的感觉,山光秃秃的,可怜的几片树叶随风摇曳,只有农家小园上空的袅袅炊烟和柿子树上红彤彤的的果实给人一丝暖意。沿途给我最深的影响还是这里的山和水。山峭壁千尺,不是雕琢;水清澈见底,蜿蜒迂回。这一刚一柔的完美组合,使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与和谐。难怪这里有“北方桂林”之称,但这里山是主体,水是点缀,不像桂林水是主体,山是点缀。
《神话》有一个情节:皇帝把灵柩墓地建在群山之中,郦妃和一名部将被用来试验不死药结果永远不死在其中守护陵寝。十渡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到抗日战争,留下多少悲壮和惨烈的故事和尸骨,现在想想,十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陵寝和神话。
经过三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到了目的地——十渡,入住一户农家。可以看得出这个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以服务旅游卫生的,家家户户都做旅店或商店。我们住的是一个小四合院,为一层平房,坐西朝东,西边是洗手间,北边是五六间客房,东边是两间厢房,南边为厨房。虽然较小且条件简陋,但较为干净整洁。
吃过午饭,下午在户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西湖港奇潭峡谷游玩。一进公园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铁索吊桥。第一次走这样的桥,大家都小心翼翼的,可是有几个“捣蛋鬼”走到桥中心用力的摇摆使原本就很晃的桥更加晃得厉害,也让那些女生发出了骇人的尖叫和骂声。景区也许是太偏远了或刚开发不久,人不是很多,显得很荒凉。(这也就和现在的十渡有了鲜明的区别)而我认为过去的十渡才是我喜欢的,否则人多了就不知道是来赏景的还是来看“动物”的——两条腿的动物。走的是木梯,石子路,让平常懒惰的双脚也享受了一下艰辛,走到后来,我干脆脱了球鞋,脚指头超级舒服。路傍看到石壁处流出的泉水和小木屋,我不禁产生了想要在此循隐的念头。
在山腰疾驰,在山顶呐喊,在山沟徜徉……
我对“游记”一词比较“敬畏”,总觉得只有才情十足的人写出的才能称得上是“游记”,以我这种文笔只能算是流水帐了,不敢以“游记”标题,但总得想个词吧,想来想去,就“游十渡”了。